筆者目前在美國 Palo Alto 的新創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師(Product Designer)的工作。
最有錢途的設計師?
受益於美國領先全球的科技產業,再加上近幾年科技產品對用戶體驗的重視,與科技產品開發有關之設計職位:產品設計師(Product Designer)和用戶體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也受益變成薪資相對優渥的設計師之二。以北加州(舊金山和灣區)為例,工作經驗三年以下的產品或 UX Designer 平均起薪約有 10 萬美金上下。
探究其背後的原因,科技產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加上相對有限的人才供給,導致科技公司必須提高待遇才有辦法搶到他們需要的人才,這其中包含薪資、福利、文化與充滿理想主義的企業價值。不過平心而論,優渥的薪資無疑是許多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想要踏入美國科技產業的主因,但如果你不是在美國長大、沒有身份,申請美國的研究所、再透過畢業後的 OPT 工作機會申請簽證可能是最容易的途徑,但仍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路。筆者將從自己的工作經驗出發,幫助讀者探索產品設計師是不是一份適合你的工作,以及對踏上這條路的建議。
產品設計師在做什麼?
作為近十幾年來才興起的職位,以參與數位產品開發為主的產品設計師的工作內容並不存在嚴謹的定義,其同樣涵蓋了 UX Designer 從使用者出發的迭代設計(Iterative Design)流程:
- 用戶研究(User Research)
- 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 產品原型設計(Wireframing & Prototyping)
- 用戶測試(User Testing)
- 互動設計(Interaction Design)
- 介面設計(User Interface Design)
但與此同時,相較於 UX Designer,公司一般會要求產品設計師更完整的參與產品的規劃與開發過程,以筆者的經驗為例,自己的工作職責還包含了:
- 除使用者體驗外,了解市場需求與產品的商業目標,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
- 與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共同發展產品藍圖(Roadmap)
- 與產品經理、軟體工程師共同定義產品範圍(Product Scoping)
- 優化公司的軟體開發生命週期(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產品設計師會完整地參與產品的開發過程,並從中獲得相當的掌控權。一般而言,產品設計師更常出現在分工非單一專業化的中小型或是新創公司,由於組織扁平,產品設計師常常能夠影響公司的產品決策、從長遠的角度規劃產品與設計的方向。但與此同時,產品設計師會被要求參加更多的會議,產品「設計」本身常常變成開會的空檔才能做的事情,但這同樣需要產品設計師對 UX 和 UI Design 極高的敏感度,才能在有限的時間產出高質量的設計。
設計師的工作內容依公司而異,最實際的方法是查閱每間公司招募頁面上的 Job Description,而從大概念來比較科技公司產品部門最常見的三種設計師職位:
- 用戶介面設計師(UI Designer)專注於產品如何被呈現。
- 用戶體驗設計師(UX Designer)更專注於產品如何被使用。
- 除了產品如何被使用外,產品設計師(Product Designer)還得考量產品如何滿足用戶需求。
我適合做產品設計師嗎?
比較常見作為設計師的特質包含了:
- 具備同理心,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 熟悉設計流程(Double Diamond Design Process),了解流程的目的而非被流程綁死。
- 對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而作為產品設計師,除了上述之外,筆者列出了以下三個比較少被提及、但卻是自己作為一位產品設計師覺得很重要的問題:
我喜歡每天高強度的溝通嗎?
完整的產品開發過程包含了初期與產品經理和公司高層對組上產品路線的討論、前期與用戶研究員(User Researcher)還有 Analytics 部門對用戶需求所進行的質化與量化分析、與公司其它的設計師討論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的發展與應用、中期與工程團隊針對產品的流程和細節的討論和設計調整、後期協助產品測試(Quality Assurance)工程師 Debug。根據手上每個 Project 的進度,筆者的一天常常需要跟許多不同專業的同事開會,這些會議全是為了讓我的設計能夠順利地被實踐。作為產品設計師,你需要不斷地增進自己的溝通技巧,如何針對不同人有效率的傳遞資訊、並共同做出正確的決策。對筆者而言,產品設計師就是一週五天,每天兩到三小時的高強度英語口說訓練班。
我願意學習設計以外的知識嗎?
承接上點,為了讓設計師跟工程師的溝通更順利,產品設計師雖然不需要寫 Code,但在溝通的過程中,你需要學習工程師是如何拆解你的設計稿、轉化為實際的開發計畫、並從中了解公司產品的技術架構。許多在介面上看起來極為相似的設計,背後的運作原理可能大大不同。學習這些「工程師的東西」不代表設計師就會屈就於工程師,相反地,設計師可以透過這些知識,在遇到技術難題時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設計師也同樣需要培養對產品的商業目標還有藍圖規劃的敏感度,這些知識都會幫助設計師對產品規劃做出積極(從使用者體驗角度出發)的貢獻。
我意願跟別人共享設計嗎?
科技產品,特別是軟體,強大的可擴展性(Scalability)致使其能夠很有彈性的被多個團隊、長時間分階段的開發並更新複數個功能,而為了確保 UI 與 UX 的在同一產品中的一致性,產品的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近幾年也越來越受重視。簡言之,作為產品設計師,你會去接手其他設計師之前的設計,而你的設計也可能會被其他的設計師延續,而 Design Team 必須確保這些產出的一致性。在這樣的分工下,許多 Design Decision 常常建立在設計團隊過去所建立的規則與習慣,而不是你自己當下覺得最好的選擇。這些規範並非不動如山,但修改它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同樣的,當你今天建立一條新規則,實體的介面元件(Component)上,你必須確保你的設計能夠容易地被延伸,而背後的設計邏輯,也需要有效率地傳達給其他設計師作為參考。以筆者的工作為例,我們每週都有兩次 Design Team 設計師之間的交流會議,以確保彼此設計的一致性。
出國前的準備?
如果你決定跨出第一步,朝美國的產品設計師之路邁進,以下是筆者幾個大方向的建議(詳細的資訊網路上有非常多):
英文能力
英文能越好就越好,特別是口說,學校的托福分數只是一個門檻。
工作經驗和作品集
近幾年美國因為疫情和經濟衰退的影響,原本接收大量 New Grad Designer 的科技巨頭逐漸緊縮入門職位名額,沒有相關經驗的新人找工作會相當辛苦,不過市場對有經驗的設計師仍有相當的需求。一到兩年相關的工作經驗絕對會很有幫助,大學的科系反而不是重點,也能拿來作為申請研究所的作品集,另外,在美求學階段若有機會參與業界的實習也請務必把握,一份經驗豐富的履歷會讓找工作的第一步順利許多。
研究所校系
如果工作的目標明確,筆者會推薦既是 STEM(畢業後有三年 OPT 工作機會)又是以就業導向為主的 Master Program,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分別是: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內基美隆大學)的 Master of Master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MHCI)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 M.S. in Human Centered Design & Engineering (HCDE)
它們共通的特點是擁有非常強大的業界 Connection,一手的業界資訊和公司內部的 Referral 都對找工作會非常有幫助,同儕間一致的目標將能夠相互激勵。相較之下,這些類似的校系在課堂安排與 Project 的品質上並不會有顯著的落差,網路上有非常齊全的校系介紹,若同時拿到多份 Offer,筆者會建議查閱(或向校方詢問)畢業生的就業數據,特別是國際生畢業後落腳的公司與職稱。
總結
以上是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整理出對工作還有後疫情時代求職環境的想法,自己在業界待得還不夠久,若有錯誤請多包涵,也希望這邊文章能幫到大家。